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,已成为人生的箴言。对这一箴言的理解,有必要追溯其文化的根源,“慎终追远”。
今天,就围绕孔子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的思想,来探寻“慎终追远”对于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。
什么是“慎终”?什么是“追远”?人生为什么要“慎终追远”?“民德归厚”的意旨为何?“慎终追远”,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?
在孔子的思想中,“慎终追远”的目的,在于达致“民德归厚”的目标。可见,“慎终追远”就是政治教化或人生感怀的一种举措。
就人生而言,乃是藉由常怀感恩之心来践行仁道,实现人心的改造,或者说是达致诚意正心的修养目标。
以孔子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的主张,足见“慎终追远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
人若常怀感恩之心,就能践行仁道,待人付以爱心,而无欲于恶,成为乐于助人、富有同情心和弘扬正能量之人。
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中,人之死当丧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慎其终者,就在于居丧而尽其哀;追其远者,在于祭祀而尽其诚。
“民德归厚”的德性“归厚”,就是在丧祭之礼的实践中,培养人们德性的淳厚、敦朴和真诚。同时,在感念、感怀先人之功德中继承遗志,不断发扬光大。
在“慎终追远”和“民德归厚”的逻辑关系上,只有“慎终追远”,方能使“民德归厚”。求诸于“民德归厚”,当务本于“慎终追远”的修为。
对于国家统治者或管理者而言,藉由“慎终追远”以为崇德贵礼,就能达致修其身而平天下的政治目标。
对于大众和普通人而言,藉由“慎终追远”就能厚其德、诚其心,继承先人之志,建功立业,光宗耀祖。
慎其终者,就在于丧尽其哀。
对于古人来说,居丧实为大事,体现着仁义礼之修为。孝子之事亲,生则敬养,没则居丧。以礼居丧,旨在感恩以存孝。
生命之终,为人事之大者,关乎养心修礼之实践。亲之寿终,居丧之礼常为人所易忽,故要“慎”。
孝敬之至的一个重要修为要求,就在于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”(《中庸》)。丧礼,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。
在丧尽其礼中,忆先人之容,感怀其恩情,继承其遗志,从中体会着恩之仁,理之义,节之礼。人生仁义礼的人道伦理,皆具于其中。
居丧礼以致哀为本,就在导人心以为感恩之敬。既然丧礼具有教育、教化和改造人心的重大功能,故要“慎终”。
追其远者,就在于祭尽其诚。
治人之道莫急于礼,修礼莫重于祭。孝子之事亲,丧毕则祭。祭以追养继孝,故不可不诚。
先辈逝去之远者,常为人所易忘;先人的恩德,又是人事之不可忘者,关乎养心修礼之为,故要“追”。
忘记过去,无有怀念之意,就意味着不懂得感恩和报恩,就会丧失在感念先人中教育后人的权利,以及改造自己的机会。
祭思祭念生于心,虽自中而出,而体现在外就是奉之以礼。祭礼,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,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。
致敬于先人,就在于藉由修礼,以养心为诚敬。在祭祀中致其诚敬,既体现了孝行,又培养了孝心。
“追远”的祭礼,发挥着道德教育、教化的重大功能。古人祭礼有十伦,彰显着父子之伦、夫妇之别、长幼之序、上下之际等价值意蕴。
慎终追远,就在于德归其厚。
人之德性的“归厚”,既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举措,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。
“慎终追远”的宗旨,就在于藉由从丧祭之礼上做起,在培养固植居丧之哀、祭祀之诚中进行修心养性,最终达致归德于淳厚的目的。
丧祭之为,蕴涵仁义之道,体现礼之本质,显现为忠敬之心,故为教化之载体,成为施行教化之关键。
“明乎郊社之礼,禘尝之义,治国其如示诸掌乎!”(《中庸》)孝行自此得,修身自此为,治国自此始,岂非为至重至大之事?
正人最简易而切近的办法,就在于做好祭祀之礼的教化。
现今,在国家的重大节日中,清明节就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,端午节就本自对爱国诗人屈原纪念的传说。
抗日战争纪念日、国庆纪念活动和国家公祭日等无不在弘扬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纪念,让人们在感恩中不忘过去,传承发展民族精神,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每个人都要“慎终追远”,归厚其德而常怀感恩之心,继往开来,让民族复兴成为我们这代人伟大的事业。
中华文明五千年,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,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,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。这一文化内涵,既本自“学·思·观”的探求真理而来,又呈现着“学·思·观”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。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“文化自信”的时代洪流之中,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,清醒的应对,果敢的斗争,无愧的付出。坚信“文化自信”,践行“文化自信”,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。